IP限制系统数据加载中...

利益崇拜催生“状元秀”,应试教育变不了?

发布日期:2010-06-28 04:15:04 点击:192

说到“炒”这个字,往往跟投资或者投机联系在一起,比如炒股、炒房、炒美元,但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各地高考分数公布,高考状元成为热炒对象。那这到底是在对什么进行投资呢?(6月24日央视《新闻1+1》)

随着2010年高考分数公布,北京、浙江、吉林等地又纷纷公布本省(市)高考状元。高考状元犹如明星一样受人追捧,似乎一夜间成为公众热议焦点,当然,争夺高考状元秀也在各地如火如荼上演。其中不乏对状元们表示兴趣的高校、培养状元的母校、精明的商家,及政府部门的参与,媒体的报道,和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炽热的目光。状元秀一年比一年火爆,因为里面潜藏多重利益。

首先,学校。既有母校,又有一些感兴趣的高校。母校热炒状元,一是炫耀自己业绩――校长政绩和教师功劳,二是利用状元影响力争夺生源,三是得到上级部门认可、嘉奖。因为高考状元出多了,择校生收费就增多。这早是教育领域公开秘密。

同时,各个高校纷纷出台五花八门优惠政策吸引高考状元,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开出了今年广东招揽状元的最高价12万元,并免四年学费。西安交大则拿出百万专款,鼓励各地高考尖子生报考。北大、清华也分别提高了状元奖学金。

其次,媒体。状元为什么这么红?媒体炒作分不开。因为媒体知道公众兴趣点在哪里,他们有需求。自然媒体趋之若鹜,第一时间把所在地状元给找出来,大篇幅报道以吸引公众注意。

再次,一些精明商家。最近杭州市场出现一种叫贴身侍卫的内裤。包装盒上印的不是什么明星,而是五个2009年各地高考状元,更雷人的是买这款内裤还附送一本由状元们的经验汇总而成的所谓夺冠秘籍,据说由状元们撰写。

使用贴身侍卫产品与高考成功有必然联系吗?答案当然否定。商家无非借助状元品牌抢夺学生内裤市场。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状元们已成消费目标。做广告,做代言,无论是否真与高考相关,商家们都想沾沾状元的光,获取商机。

其实,成功者永远是金字塔尖那很小的一个比例,高考状元也不例外。高考状元具有很大偶然性,今年可能在这个学校,明年可能到了另一个学校。况且第二名、第三名可能跟他只差一分或者两分,在某些综合素质方面甚至可能超过,2009年出台的《中国高考状元的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状元到了社会上后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比率极低,不如学校第十名左右的成才率。

尽管今年很多省的教育部门出台了禁止宣传高考状元的规定,但现实并不乐观。一场又一场火爆状元秀还在上演。热炒状元不仅给社会带来沉重压力,还诱发了学校之间争夺生源的不正当竞争,也助长择名校之风,已向全社会传递这样一个信号:高考考的不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要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或许推进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一个以高校自主招生、学校多元选择为基本格局的新高考制度,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来说,尤显迫切。 [作者:刘力]

 

本文关键字:外贸政策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