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限制系统数据加载中...

[综合]园区,城市财富增长极

发布日期:2010-07-02 12:49:18 点击:89

  核心提示:

  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类经济园区。

  园区经济,已经是一个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城市活力的象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园区经济的价值和影响:它是产业聚集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创富的主引擎。

  关注今天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关注园区经济,研究园区经济,推进园区经济,打响园区经济。

  □本报记者 王爽

  城市最佳创富“社区”

  记者到山东许多地市采访,常常会先被当地火热的园区建设所吸引。东营开发区,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重点项目百日会战”,集中推进总投资 253亿元的40个重点项目建设;日照经济开发区,正在启动新一轮招商,目标锁定大城市、大企业、大院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区经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成为当地最佳的创富“社区”,也是一个区域活力的象征。一组数据,是这一命题的有力佐证。

  截至目前,我省经济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6570.3 亿元,增长25.8%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563.4 亿元,增长14.1% ;新增就业 32 万人,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32% ;目前,我省开发区平均投资强度达 30.2亿元/平方公里。

  作为一个地区机制改革的实验田,政策优惠的聚集地,开发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端项目向高端演进的过程,这使得财富的增长效应更加明显。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开发区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高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目前已在全省逐步形成了10大产业集群。

  省商务厅开发区处处长张连峰介绍说,现在全省开发区形成了以富士康科技、 LG手机、 三星打印设备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通用东岳、通用五菱、威亚发动机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三星、大宇造船等为代表的船舶产业集群;以青岛大炼油、丽东化工、海化等为代表的化工产业集群;以魏桥、孚日、亚光等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皇明、大唐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龙大、 泰祥、好当家为代表的出口农产品产业集群;以日钢、信发、祥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以青岛、烟台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为基础形成的保税物流产业集群;以青岛拓普基地、威海服务外包国际产业园为代表的服务外包、创意产业集群。

  高端项目的快速集中,激发了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山东创造”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全省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 3597个,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博士后工作站47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1家,已成为区域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

  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2009年底,仿佛是一夜之间,青岛保税区周边忽然出现了400多家投资公司或贸易公司,主营业务是去泰国采购以3号烟片胶为主的各类橡胶。每天,这里都在进行着大批量的橡胶进口和期现货交易。因为青岛保税区,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胶交易中心。

  近两年,青岛保税区运用政策优势,创新实施了“美元挂牌、保税交易”模式,建成以橡胶、棉花进口交易为龙头,集化工品、农产品、油品、有色金属等交易于一体的市场集群。2009年,市场累计实现交易量529 万吨,交易额 355 亿元,吸引了全球6600多家会员入市交易。

  不仅是青岛保税区,青岛开发区目前累计利用外资 72亿美元,总投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 471 个,过亿美元的项目 19 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6个。烟台开发区鸿富泰、鸿富锦两个精密电子项目年进出口额超过150 亿美元,则是目前全省最大的进出口企业。

  可以说,现在各类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我省扩大开放的桥头堡,其利用外资和进出口增速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 55.8% 和56.9% 。截至目前,累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 14941 个,实际利用外资 472.7亿美元,占全省的“ 半壁江山”。全省进出口百强企业中,有68家坐落在开发区。

  我省各类经济开发区多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不少开发区受影响加大,但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效来看,开发区已经实现了“三个率先突破”,即在扭转外贸下滑局面上率先突破、在稳定外资规模上率先突破、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突破。

  记者了解到,运用政策优势,去年我省各类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80 亿美元,增长 36% ,实现了逆势增长。另外,台湾联电集团新能源、新光源项目,青岛润浩甜菊糖等一批重量级的外资项目在金融危机期间落户我省,不少开发区各项业务保持了稳定增长,有力支持了全省经济企稳向好。

  绿色财富“主战场”

  眼下,烟台高新区的一批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总投资 5亿元的中电投烟台核电研发基地项目、总投资 40亿元的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项目陆续开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等科研院所已先后落户。年内,烟台高新区将启动建设各类研发孵化平台20万平方米以上,5年内将达 100万平方米以上,这成为我省经济调、转路线图上的色彩浓烈的一笔。

  今年以来,各类经济开发区,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全省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战场”。正在开发建设中的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胶州湾北部园区,管委会主任刘伟介绍说,“园区的招商引资有一个原则,项目不求大,但要是高端高质高效项目。相反那些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项目,再大再有钱我们也不欢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省经济开发区转方式、调结构的总抓手。

  5月 11 日,总投资 25 亿元的山东重工万台挖掘机项目在济宁高新区正式开工建设,成为济宁高新区大力培育高端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科技新城的有力见证。同样在5月,16 个大项目集中签约济南东部的临港经济开发区,总投资额 55.53 亿元。记者了解到,在这些项目中5个房地产等三产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就超过30亿元,这标志着临港经济开发区正在从一个单纯的工业企业开发区向“空港新城”转型迈进。

  刚刚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潍坊滨海开发区,海洋装备制造业正逐步成型。开发区引进潍柴动力中速大马力船用柴油机项目,其全部投产后,可年产大马力发动机 300台,产值超过 100 亿元。为使“ 一个项目带起一个产业”,开发区随之引进各类上下游配套企业近百家。另外,修造船产业也在推进。日前,森达美修造船有限公司自主制造的第一艘轮船成功下水,山东省首家船舶设计院也落户于此,产业链条逐步成形。

  大力发展服务业,完善各类平台支撑,也成为各类园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按照东营市城市东扩的战略部署,围绕“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的目标定位,东营经济开发区迅速拉开了现代化新城区的框架,打造区域性产业服务中心和工业旅游景点。 另外,东营开发区在投融资支撑平台建设上也下了大功夫,不但建设企业总部区和金融大厦,还制定了各类优惠措施,吸引各大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聚集,培育工业设计、人才交流、策划、会计等中介机构等。

本文关键字:外贸政策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