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限制系统数据加载中...

脱缰的中国税收:越是危机 政府越是收钱

发布日期:2010-07-03 05:18:47 点击:79

金融危机来袭,从企业到个人,收入都在减少,当然,一些央企和国企是例外的,唯独政府税收收入不减反增,让人难以理解。似乎,越是危机,政府越是收钱

脱缰的中国税收

文/本刊记者 崔晓红

2008年,金融风暴肆虐全球,

余波至今仍未平息。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中国虽不是这场危机的主战场,但也难逃一劫。大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在风暴中沉沦。对许多企业而言,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就在众企业勒紧裤腰带过难关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国家税收收入依然坚挺,延续着大幅上涨的态势。这让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纳税人甚感不平和不解。无论经济环境多么恶劣,政府税收收入总是如此稳健,旱涝保收。这是为什么?

一季度税收暴增三成多

数字是枯燥的,加之中国的不少统计数据往往又当不得真,所以,一般人对官方公布的数据并不太在意。其实,数字里有乾坤,特别是对比着看,往往能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2010年4月的最后一天,财政部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1~3月份,全国税收收入完成17702.55亿元,同比增收4678.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9%。其中,个人所得税完成1488.12亿元,同比增长21.3%。

就在财政部公布数据的两周前,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9%。

一季度的税收增速远远高于GDP。

对于一季度税收的超常规表现,官方作了解释。财政部税政司表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去年同期收入基数很低。去年同期税收总收入仅完成13023.58亿元,同比下降10.3%。其次,是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今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6.4%和17.9%,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5.2%,外贸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64.6%和28.7%,房屋和汽车销售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19.7%,这些带动营业税、消费税、进口环节税、关税和企业所得税较快增长。第三,是去年消费税增收政策调整翘尾影响,以及今年车购税等政策调整的增收作用显现。

近年来,我国的税收收入一直呈单边上扬的态势,就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也有不俗的表现。

2008年和2009年,国家税收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8%和9.8%;同期,GDP增速分别为9.6%和8.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4%和8.8%。

对比可发现,税收收入的增速位居第一,跑过了GDP,更跑过了城镇居民收入。这一定会让政府感到欣慰,而纳税人,则不知是感到光荣、困惑还是寒心?

流转税VS所得税

这样的现象是否合理?

面对《新财经》记者的发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会计系教授、系主任陈晓没有作正面评价。“合理不合理,不是我们评论的问题。出现这个现象,根源在于我国目前施行的税制。”

陈晓告诉记者,我国目前施行的税收体系以流转税为主体,而不是所得税。流转税在我国税制结构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占到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

流转税和所得税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两大主体税种。

流转税,又称流转课税、流通税,是指以纳税人商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流转额或者数量以及非商品交易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收,是按照纳税人取得的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征收的。在我国,具体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

所得税,又称所得课税、收益税,是指对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所得征收的一类税收,是按照生产、经营者取得的利润或者个人取得的收入征收的。在我国,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流转税的特点是,无论企业赚钱与否,只要有交易和服务发生,国家就要收税。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救市”,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出台了包括“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内一揽子经济

刺激方案,其长期效力值得商榷,但在短期内一定会拉动GDP,提高经济活跃程度。经济活动越频繁,政府税收收入就越增加。而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企业利润没有增加,工人工资也没有上涨,唯独税收收入增加了。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在金融危机惨淡光景下,中国内地的税收收入仍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陈晓认为,这正是中国税制非常不合理的地方。在现行税收体制下,就算企业亏本,只要有交易,政府就要从中抽税。

据了解,目前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多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比如美国。“不少国家税收收入组成恰恰与我国相反,将近70%税收来源是所得税,只有30%是流转税等。”陈晓说。

“所得税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不利于税收作为杠杆调节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容易造成中低收入阶层承担的税负相对较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安体富说,在这方面我国的税制还应进一步完善。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本文关键字:外贸政策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