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限制系统数据加载中...

外贸转型重启:加工贸易目录或近期调整

发布日期:2010-07-05 23:00:17 点击:66

核心提示虽然本轮外贸政策微调旨在缓解减排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外贸结构调整无法避免。在连续多年对劳动力过度消费后,如何改变跨国公司前30年形成的国际分工体系,形成能在中国本土扎根的贸易体系,是加工贸易转型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尘封一年多的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近期可能再度启动。迫于节能减排的压力,财政部在6月23日发布消息称,将自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钢材、化工产品、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六大类“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有外贸系统官员6月23日透露,与出口退税下调政策配套的,还有加工贸易禁止目录的扩大,此次退税调整涉及的六大类产品,将被纳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不再享受进出口保税的优惠,且这一政策出台的时间点也在逼近。

5月底6月初,商务部、发改委等部委曾分赴广东、浙江等外贸出口重镇调研,据参与调研的外贸系统人士说,之前为应对金融危机力保增长的临时政策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长效政策之间,当下应该如何平衡取舍,是调研组最为头疼的难题。上述人士说,虽然这轮外贸政策的微调旨在缓解减排压力,不过长期来看,外贸的结构调整尤其是加工贸易转型的重启无法避免。

减排大环境根据财政部的公告,这一轮出口退税全额取消的商品包括部分钢材;部分有色金属加工材;银粉;酒精、玉米淀粉;部分农药、医药、化工产品;部分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玻璃及制品等六大类共406个税号的商品。钢材、部分有色产品出口退税将遭取消在坊间盛传已近一个月,上述产品此前一直享有5%-17%不等的出口退税率。

前述外贸系统人士说,不论是刚刚出台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还是或即将出台的加工贸易禁止目录的扩容,这一系列外贸政策的变动都是国家一揽子减排措施的组成部分。

今年一季度,在去年基数较低的基础上,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大幅反弹。初步计算,全国能耗同比上升3.2%,12个地区单位产值能耗由降转升,加剧了今年后三季度减排工作的压力。前五矿商会副会长周世俭6月22日表示,按照“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要求,今年GDP能耗再下降5%以上,才能确保目标完成,减排难度将超过“十一五”过去4年中的任何一年。“预计未来5-10年,节能减排都将是制约中国外贸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话题。”

 有发改委官员5月在内部一场节能减排会议上定调说,去年三季度以来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减缓甚至反弹,主要原因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造成的。今年能否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关键要看“两高”行业过快增长能否得到有效控制。而控制措施之一,便是严控该类别的出口。

也有消息指,此次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扩容,可能波及之前已经被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的商品,部分限制类商品或将被调整到禁止类别,不再享受进出口的保税优惠。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6月22日分析,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更为严格地控制“两高一资”出口,是源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告一段落,国家将继续延续危机前的“调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2008年,“减顺差、调结构”的压力下,决策层数次下调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并不断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增设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波及类别多为钢铁、有色金属等“两高一资”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危机爆发后,为保出口增长,决策层数次上调多类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并大手笔地剔除了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和禁止类目录中的数千个商品编码,几乎彻底消解了危机前两年的外贸政策调整。

广东六市试点加工贸易政策的收紧,一直被认为是代表了外贸结构优化的大方向。这一政策调整的重新启动,对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约四成的广东影响至深。广东外贸系统人士6月21日介绍,若按照金融危机前中央调研团队传达的思路,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还远远没有结束,更严厉的措施只是受制于金融危机不得不暂时搁置。他透露,这两年,广东一直在争取能有5-10年的加工贸易政策的自主调整期,争取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试点省”。

虽然关于政策调整的自主性问题兑现不易,不过《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将广东建设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实际上,近两年虽然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暂时停滞,广东却一直在进行自发调整。继广东省政府下发69号文《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后,2009年末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场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时间表——2012年基本完成省内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外资企业或者其他类型企业;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企业基本实现从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主品牌转型,ODM(原始设计商)、OBM(自有品牌生产商)比重达70%以上,加工贸易内销额较2008年实现翻番。

本文关键字:外贸政策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