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限制系统数据加载中...

新华社评信贷外贸数据 A股正走入真正的投资时代

发布日期:2010-07-12 11:51:32 点击:142

  
  货币信贷增速逐月回落 经济现减速迹象

  ⊙中国证券网记者 苗燕 李丹丹

  央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新增贷款6034亿元,同比少增9270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规模共计4.63万亿元,同比少增2.74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降至18.5%,为17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较年初设定的目标17%仅有1.5个百分点;M1降至24.6%,为12个月以来的最低值。

  数据显示,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长逐月回落态势明显,增长规模均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的调控目标和节奏。

  上半年新增贷款约占全年计划新增7.5万亿元额度的61.73%,略超原定4.5万亿的投放计划。

  从新增信贷的结构看,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个人中长期贷款达到1.21万亿元,未现"暴减"。

  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上半年共计增加2.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约占60%。这说明仍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为政府融资平台的项目发放后续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的短期贷款,在6月末出现了较为异常的变化。自3月份以来,企业的短期贷款增量一直不大,6月份却突然增加了1528亿元,而票据融资下降了1128亿元。

  当前货币信贷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缓释了人们对于经济过热的担忧,同时暴露出经济增速可能下滑的新苗头。

  今年以来,M1增速下降明显,几个月的时间里,M1同比增速即从30%以上回落至目前的24%。专家认为,M1增速的快速回落,体现出企业经营活力在减弱和萎缩。特别是,6月M2,M1之间"倒剪刀差"为6.1,较上月进一步回落,表明经济活跃度可能有所降低。  
  外汇流入压力继续缓解 外储增速下滑

  ⊙中国证券网记者 李丹丹 苗燕 ○编辑 衡道庆

  央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为1171.49亿元人民币,在5月份基础上继续下滑,反映出我国外汇净流入压力进一步缓解。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良好,人民币升值预期重新抬头以及境外较低的利率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占款一直保持高位增长,去年9月新增外汇占款一度达到4068亿元。而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仅1315.64亿元,较4月份环比下降54%。

  一般而言,外汇占款的变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资本流入的趋势。外汇局相关人士介绍,2010年前4个月,我国外汇资金净流入总体延续了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4月份结售汇顺差规模是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的最高值。但进入5月份以来,外汇净流入压力有所缓解。

  6月份继续延续了这一趋势。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外汇资金流动的变化,受到国内外双重因素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套利交易势头有所缓解。尽管6月下旬,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汇改,但是国内以及国际的远期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均偏于理性,较今年前几个月份下降。

  另一方面,市场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担忧加重,国际外汇市场持续动荡,资金重新买入美元资产避险。而随着投资者避险情绪增加,美元利率持续攀升。同时,国内银行在前期大量减持海外资产后,继续减持海外资产为境内发放外汇贷款的空间有限,银行外汇流动性趋紧。

  日前,外汇局也提醒,若美元利率和汇率持续走强可能引起国际资本流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酿成的有毒金融资产尚未完全消除,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在治理中,不排除有些偶发性事件引起市场信心动荡,引发跨境资本异动。

  伴随着新增外汇占款下降,外汇储备增速也在放缓。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季度末仅增加71.91亿美元。其中,5月份的外汇储备较4月减少510亿美元。而今年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79亿美元,去年四季度我国外储增长1267亿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近两个月国际资本流入的压力减少,另一方面则与非美元货币对美元贬值相关。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担忧加重,资金重新买入美元资产避险,美元指数一度涨至2009年3月以来的高位。  
  6月份外贸总值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网记者 秦菲菲

  即使在多重利空政策作用下,6月份外贸总值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纪录,创下历史新高。

  统计显示,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值2547.7亿美元,增长39.2%。其中出口1374亿美元,增长43.9%;进口1173.7亿美元,增长34.1%。从环比来看,今年6月份进出口较5月份环比增长4.4%;其中出口环比增长4.3%,进口环比增长4.6%。

  海关总署统计司司长郑跃声称,外贸总值创新高比预期提前了近1年,"本来预期是在明年5,6月才会出现。" 这说明我国经济和外贸形势还是很好的。上半年国内企业生产也恢复得很好。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6月出口继续高增长,不排除由于出口退税新政使得企业有短期抢出口的冲动;另外,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实现也使得企业加快当期出口。

  上半年进口增速超出口。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354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7.9亿美元,增长52.7%;贸易顺差为553亿美元,下降42.5%。

  郑跃声说,中央政策确定的"内需拉动"对于进口的拉动很大。不论是上半年还是6月份,进口增速都超过出口。这其实是国内经济恢复和内需拉动的一个直接结果。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在我国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中铁矿砂进口3.1亿吨,增长4.1%,进口均价为每吨111.5美元,上涨47%;大豆进口2580万吨,增长16.8%,进口均价为每吨442.4美元,上涨7.4%。

  6月份的历史新高,也许就是近期的峰值。随着汇率和出口退税影响的扩大,欧债危机影响逐步显现,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自6月以后,出口将开始真正进入"前高后低"轨道。  
  三方面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长预期

  □作者 乐嘉春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在确认下半年经济将出现下滑的预期下,我们是否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有无必要推出第二次经济刺激计划,如今有关"中国经济下半年将怎样调整及政策是否要调整" 的判断与争议非常大。暂且不论当前大家对下半年经济前景的焦虑与争议,当务之急是要稳定经济增长预期。因为,一旦宏观经济形成了良好,稳定预期,未来宏观经济波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稳定经济增长预期,首先是我们必须辨析下半年经济下滑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及其潜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受去年基数效应或刺激政策效应回落等可预期因素影响,相对于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下半年经济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并非不可接受,反而有利于消除市场对经济过热的担忧。从这个角度分析,市场不必对下半年经济出现一定程度下滑过于惊吓,也不必大幅调整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特别是仍要坚持有序 "退出"财政刺激政策。

  当然,目前令市场担忧的突出问题是,经济下滑可能会超预期,特别是担忧会出现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快速下滑6.8%的超调情形。不过,根据国内外研究机构预测,今年全年GDP同比增长将落在9%-10%区间,即便有研究预测今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将回落到8%,但如果今年年末这一下滑趋势不继续恶化,我们就应当保持现有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不要急于考虑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以避免未来过热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

  总体而言,今年下半年经济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仍处于市场预期之中,经济增速调整可能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稳定经济增长预期,其次是要了解目前中国正在展开的"需求结构调整"对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影响及其意义。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迫使中国必须主动选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其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之一就是实现"需求结构调整"。

  相对于内需而言,净出口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的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加上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经济再调整的压力不断增强,都迫使当前中国不得不主动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转型。

  同样,尽管目前中国的消费增长并不低,但相对于历来强劲的投资需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作用与影响,促使中国在"需求结构调整"中不得已将重心放在推动本已增长速度较快的消费需求增长上。

  但推动消费需求增长是有条件的,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广大居民靠什么来消费,也就是说,如何才能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目前,中国正在通过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及大幅提高工资性收入等政策措施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将有助于需求结构的调整。可以预期,一系列旨在推进"需求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将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更平稳,更可持续。

  稳定经济增长预期,再次是要认识清楚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化"影响。

  在谈到推动消费需求增长时,还有一个问题是让居民消费什么,这涉及与需求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这是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一步落实与深化。

  就目前而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正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前行:一是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产业高耗能,高污染;二是逐步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GDP比重,提高新兴产业所占GDP比重;三是逐步实现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换代;四是降低制造业所占GDP比重,并同时逐步提高服务业所占GDP比重。

  当然,产业结构调整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足够深广的承接空间,同时产业结构转型及升级换代又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如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所以,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稳定了经济预期,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当前中国经济正朝着预期的调整方向发展,尽管仍将面临增长下滑风险,但总体上仍是稳定,向好的。对此,我们不能匆忙地"改弦易辙",而是要静观其变,要把握好既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力度,力争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证券网  
  经济会二次探底吗?

  添富增收基金经理:陆文磊

  4月下旬以来,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之前很多人对经济过热的预期还占据上风,突然之间纷纷转向认为经济会二次探底。这种预期转变背后的导火线主要是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是发端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全面升级,内部因素则是以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为标志的宏观调控升级。那么,这些因素真的会导致经济二次探底吗?

  首先看一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前景和影响。欧洲债务问题的爆发的原因有多个方面,这里我们只是从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演变的逻辑脉络来判断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未来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自然延伸,因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各国政府都是大规模举债,一方面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防止金融机构因流动性断裂而破产,另一方面大举增加支出刺激经济,这些措施毫无疑问取得了效果,成功地防止了全球经济陷入类似于1929年的大萧条之中,但其后遗症之一就是政府债台高筑,换句话讲,本来应该由金融机构和企业承担的债务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政府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偿债的压力必然会显现出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欧洲主权债务会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吗?我认为不会。首先,从根本的经济利益来讲,欧盟有解决债务危机的意愿。与次贷危机全面波及很多国家的银行所不同,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基本上是欧盟的"家务事",相关国家的债务基本上都是由欧元区的银行所持有,例如,欧元区银行认购的希腊银行债和公司债占其发行量的90%,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染指甚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主权债务问题就是救助欧元区自身的金融机构。其次,欧盟也有解决债务危机的能力。德国和法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状况和财政状况相对正常,此外,IMF也已加入到救助的行列中。5月份由欧盟,IMF达成了一项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这项救助计划基本上能够覆盖各偿债困难国今年年内的到期债务。因此,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不必过分担心,全球爆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小。随着今年二,三季度相关国家偿债高峰的结束,预计市场对欧洲债务问题的担忧会告一段落,同时,由于美国和欧洲主要经济体复苏的势头在今年下半年仍有望延续,所以我国出口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急剧回落的情况。但必须注意到的是,发达国家政府高债务问题的化解可能是未来几年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大部分国家的政府赤字都高的不正常,未来主权债务负担只能通过不断压缩赤字来化解,不光欧元区需要这样做,美国也需要这样做,估计从明年开始,欧美各国退出财政刺激的速度会加快,主动"勒紧裤带"紧缩财政开支很可能成为欧美政策的常态,因此,未来1-2年我国整体的出口环境是不容乐观的。

  再看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的影响。本轮房地产调控彰显了政府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但也加剧了市场对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的担忧,以至于不少投资者把目前的情况跟2004年作类比。从调控的手段来看,今年一季度以来的情景与2004年确实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同样的信贷额度管理,对新开工投资项目从严控制等,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目前跟2004年的不同之处。第一个不同是目前的宏观调控力度远远弱于2004年,如果说当时是紧急刹车的话,现在充其量是温和的踩刹车。去年以来开工的项目规模庞大,今年如果信贷贷款能保持7.5万亿,加上去年已贷未用的1万多亿,投资保持25%左右的增长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第二个不同是今年的有保有压体现的更加明显,尽管对房地产的调控不可避免会导致下半年商品房开发投资速度放缓,但今年政府出台的保障房建设投资力度也是空前的,同时,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开发等方面的投资速度依然会保持较快,所以,下半年投资出现急剧回落的风险并不大;第三个不同是目前在调控投资的同时,消费增长依然强劲。2004年上半年的经济过热是典型的投资过热,当时消费增长率不到15%,扣除物价因素以后的实际消费增长率不足10%,而目前名义消费增长率基本上稳定在18-20%,实际消费增长率也高于15%,而且在刺激内需的政策和内生的消费升级作用下,消费也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因此,尽管房地产调控不可避免地会对投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我依然相信这并不会引起投资和整个经济的大幅下滑。

  透过欧洲债务危机和房地产调控对三大需求影响的分析,我的一个基本的结论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的景气度下降难以避免,但类似于2004和2008年下半年经济出现急剧回落的风险很小,所谓的"二次探底"并不足虑,如果说目前基于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可能已经导致市场反应过度的话,那么,随着经济形势逐渐明朗化,预期改善之日,就是机会来临之时,这需要紧密的跟踪和细致的观察。另外,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来讲,由欧洲主权危机和房地产调控引发的看似内忧外患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投资者对过去很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担忧,中国经济过去过度依靠出口导向和土地财政的增长模式已经进入到一个瓶颈期,而加快结构调整恰恰是突破这个瓶颈,引导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必由之路,这个过程可能会非常艰难和曲折,但必将是未来几年经济政策会持之以恒坚持的方向,因此,紧紧跟随结构调整的政策脉络和步伐,也是未来寻找投资机会必须坚持的方向。中国证券网  
  6月CPI料环比下降 通胀已成强弩之末

  ⊙中国证券网记者 吴婷 周鹏峰 ○编辑 衡道庆

  6月份一系列重要宏观经济数据即将亮相。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6月份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仍将维持5月份的环比下降态势,而由于基数原因,同比上涨幅度仍将较5月份升高,或可达到3.4%-3.5%。专家普遍指出,我国通胀压力正在逐步减轻,通胀已是强弩之末。

  接近发改委的有关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5,6月份蔬菜水果大量上市,整体来看农产品价格将会下跌,而南方暴雨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并不会太大,环比来看,6月份我国CPI仍将维持5月份的下跌态势。

  "通胀已是强弩之末。"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对记者表示,5月CPI,PPI同比涨幅分别为3.1%和7.1%,比上月分别上升0.3%和0.3%,季调后PPI领先CPI环比回落,通胀压力回落趋势明显。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6月CPI环比可能在-0.3至-0.6%之间,中值为-0.4%。6月食品CPI环比跌幅可能高于5月,预计在-1.6至-0.9%之间,而由于6月往往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交通通信,居住这五个子项环比下降的月份,且大部分年份6月非食品环比均低于5月,非食品环比也将在-0.2至0.0%之间,中值为-0.1%。

  但是由于基数原因,6月份CPI同比上涨幅度将会较5月份有所提升,或可达到3.4%-3.5%,这意味着6月份CPI将再度突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3%红线。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认为,由于去年7-9三个月份我国CPI涨幅较低,在基数较低因素影响下,今年7-9月CPI同比增速都不会低,但这并不影响通胀压力减弱的总体趋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二季度我国CPI涨幅将达到高点,7月份大概在4%左右,而下半年则会逐步下降。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下半年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不大,受欧洲债务危机及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速将有所回落,需求下降使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减轻。国内资产价格近期涨幅明显趋缓,资产价格上涨对物价的推升作用也将减弱。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国内CPI将在6,7月份达到年内高点之后开始回落,下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将明显减轻,全年CPI涨幅3%的目标有可能实现。

  对于6,7月份达到年内高点的预测,鲁政委持有异议,他认为,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翘尾因素,虽然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但CPI回落往往要滞后于经济放缓的步伐。鲁政委认为,7-10月CPI涨幅总体还会继续上升,而高点则在7-10月之间出现。不过对实现全年3%左右的目标值,鲁政委同样表示"没有太大问题。"

本文关键字:外贸政策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