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华商生存唯一出路:远离“灰色清关”――中新网
发布日期:2010-05-19 15:05:31 点击:113初春的上海乍暖还寒。在中俄海关通关培训班里的百位华商学员中,不仅有“灰色清关”的受害者,也有“白色清关”的受益者。他们用其亲身经历,剖析了“灰色清关”的危害,表达了走合法经营之路的渴求。
“灰色清关”之痛
曾经在俄以“倒爷”起家、现为莫斯科中国北方商会会长的关百新,在俄经商已20年,其亲眼目睹并经历了“灰色清关”对华商带来的伤害。
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灰色清关”害了很多在俄华商,因为没有合法的文件,无法在正规的场合销售,挣来的钱也无法通过正规银行汇回中国。遇到检查,无法提供作为货主的法律文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货被拉走。面对巨大的损失,很多商人无法承受,有的甚至死于急病,或者流离失所,有家不能回。
“华商尽管交给‘清关公司’的钱比正规关费的钱还要多,但是他们的根本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所以‘灰色清关’是害国(俄罗斯)害民(华商)的罪恶元凶,不根除它,中俄贸易就无法得到发展和振兴!”关百新说。
而一名来自福建华商的心酸经历则更加典型。
1993年这位福建华商乘坐国际列车从北京来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经营服装,皮货等轻工产品。1998年俄罗斯对“灰色清关”货物进行查封,为此他也未能幸免,损失达40多万美元,6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尽管当时很消极,甚至想退出莫斯科市场,但考虑到俄罗斯轻工产品缺乏,市场潜力很大,1999年他又从家里融资20万美金进驻俄市场,开始了在俄的第二次创业。从1999年到2007年,他以“灰色清关”的方式从空运发展到海运、陆运、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一时间贸易额达到了1000万美元。正当其春风得意时,俄再次展开大规模的打击“灰色清关”行动。2008年的9月11日,切尔基佐夫大市场附近的6大仓库群全部被总检察院查封,当时他个人被查封的货物就达23个货柜,价值300多万美元,此后损失更扩大到500万美元。
“痛定思痛,今后将彻底放弃之前的‘灰色清关’方式,改变经营理念,走正规化贸易。”目前正准备在俄进行再次创业的福建华商表示。
波司登的经验
走正规“白色清关”之路开展对俄贸易,中国企业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在俄开拓市场有着成功经验的波司登,其品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登陆俄罗斯市场,当时获得过圣彼得堡轻工产品博览会的金奖。2001年波司登重返俄市场。十年来,其通过良好的信誉和优秀的品质赢得了俄罗斯消费者的认同和赞誉。
“自2007年起波司登就全部实现了对俄出口服装的正规清关。”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告诉记者,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华商和对俄出口企业中存在着这样的观念,认为俄罗斯市场的无序局面一贯如此无法改变,规范经营和正规清关的理想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正如我们十年经历所感觉到的,俄罗斯市场和海关的规范化进程已经开始并且正在不断加速,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固有的观念、迅速调整以往的经营模式,跟上这种发展趋势,才能抓住当前中俄贸易发展过程中大变革、大洗牌带来的巨大机遇。
放弃侥幸心理
“在俄华商既是‘灰色清关’的受益者,又是受害者。既享受了便捷,又蒙受了‘灰色清关’因游离于俄法律框架之外,对外国商人毫无保障的侵害。”已在俄工作14年,参与协办此次培训班的俄罗斯中国总商会蔡桂茹会长感触极深地告诉记者。
针对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仍然心存侥幸,对别人包办产生依赖,认为“灰色清关”省事的现状,蔡桂茹会长呼吁,随着中国政府、海关等部门加大对在俄华商的政策引导及切实的帮助,华商应尽快改变经营方式,进行多元化经营,包括投资、合作。没有法律保障,商人的命运是极脆弱的。旅俄企业一定要克服侥幸心理,走依法经营之路,特别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外贸知识。
此次培训班授课专家一致建议,在当前俄方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加大对非正规贸易的清查力度的大形势下,广大外贸经营者应明确发展方向,摒弃“灰色清关”,转变经营方式,增强法制观念。只有合法经营、正规报关,推动实现包括人员身份、商品来源、经营活动的“三个合法”,才是快速发展双边贸易的有效途径。(蔡岩红)
上一篇: 进出口贸易的融资方式
下一篇: 五金外贸知识:海运基本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