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教兴农网
发布日期:2010-06-28 19:24:57 点击:118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304.3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85.5亿美元,增长2.2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 贸易总额的变化
1979-1993年,农产品贸易总额由100亿美元上升到205亿美元,年均增幅为4.3%,进入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为农产品贸易提供了稳定基础和产品来源。外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进行,外贸企业经营机制日益放活,推动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这一阶段,农产品出口额比重由1980年的26%降到1993年的14%,进口额由1980年的34%降到1993年的8%,农产品贸易出口创汇的作用明显弱化。主要进出口市场由原来的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以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为主,美国、西欧、日本、东南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成为中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水产品、园艺产品和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打品种,合计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0%。
1994-2001年,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58亿美元上升到279亿美元,年均增幅仅为1.1%,处于波动徘徊阶段。这一时期农产品出口基本稳定,进口波动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增至65%,贸易依然保持顺差。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3.4%,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五位。2002-2008年间,贸易总额由304.3亿美元增加到985.6亿美元,年均递增18.3%;其中,进口年均增速为24.7%,出口年均增速是12.2%,进口年均增速是出口年均增速的两倍以上。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由加入WTO前的长期顺差转变为连续的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呈逐步扩大之势。
(二)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迁
过去十多年,整个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相符的。2008年,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产品三大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的25.2%、30.3%和4.7%,三者合计为60.2%。2008年畜禽产品出口额为19亿美元,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2的7.5%左右下降为4.7%。水产品出口基本呈稳定增长态势,2008年水产品及其制品出口额为101.2亿美元,受质量安全等因素影响,水产品出口增长已经明显乏力。蔬菜水果及其制品出口在加入WTO后增长迅速,所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由2002年的23.3%增长到2008的30.3%。2008年蔬菜、水果及其制品出口额
为121.7亿美元,超过传统的水产品,成为出口的第一大类农产品。粮食的出口很不稳定,2008年粮食出口仅占农产品出口总额1.7%。从单项产品来观察,2008年出口金额排在前几位的产品是:冻鱼片、鳗鱼、对虾、肠衣、大蒜、果汁、花生仁、番茄酱罐头等。
(三) 贸易伙伴的变化
2009年,中国十大出口目的国或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中国香港、韩国、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尼、越南和荷兰。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集中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对前十个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81%已经下降到2009年的65.2%。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去向地,2002-2008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年平均增长率只有4.3%,低于中国对全球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速7.9个百分点。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对全球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三分之一以上降低到2009年的19.6%。加入WTO以前,中国香港一直是内地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去向地,但其在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额所占比重快速下降,由1995年的24%减少到2000年的12%;加入WTO以后继续下降,由2001年的12%下降到2009年的9.1%,近年来已排在美国之后。韩国在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额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4.8%上升到2009年的7.2%。中国对美国出口农产品一直在增长,其在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额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4.9%上升到2008年的12%,仅次于日本。
(四) 贸易管理体制的变迁
1、入世前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中国入世前,农产品贸易一度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由国有外贸企业垄断经营,进口量由特定商品国内供需间计划差额决定,出口量依据进口计划筹资需要决定,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水平较高。
1979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加快了外贸体制改革步伐。由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转变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鼓励出口;在外贸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国家逐步运用价格、利率、退税以及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农产品贸易实行计划成分为主的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体制,农产品为国民经济发展出口创汇的功能仍然突出。1992-2001年,国家加快了贸易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渐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及推行代理制。改革措施包括实行汇率改革,双重汇率合并成单一汇率,实行结汇制;减少进出口数量限制;取消承包制,鼓励外贸企业经营多元化;开展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外贸公司试点;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降低关税幅度等。具体措施有:(1) 关税。1992年以来,我国多次自主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2001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平均关税减至19%。(2) 非关税措施。主要包括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法定商品检验、动植物检验、食品卫生检验等,种类繁复。与之相关的法规主要有《进口管理条例》、《进口货物许可制度暂行条例》、《出口许可证制度暂行办法》、《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法》等。
(3) 国营贸易。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专门成立了国有外贸公司,管理粮食、植物油和食品的进出口。
(4) 出口竞争措施。我国最初的出口竞争政策主要包括出口补贴、外汇留存、出口退税及用于出口的进口关税减免。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在1994年后,出口政策主要是出口退税、出口加工贸易的进口关税减免及支持出口的金融手段。
(5) 国内支持政策。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主要有三种情形:第一,属于“绿箱政策”的农业支持与补贴;第二,属于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农业支持与补贴;第三,受WTO约束和限制的农业支持与补贴,即“黄箱政策”补贴,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
2、入世后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中国入世后,外贸体制进入了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面改革阶段。在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下调整和修改不符合WTO规定的政策法规;加快了外贸主体多元化步伐,允许私营外贸企业迅速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转变外贸主管部门职能,从以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取消了对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权审批,实行备案登记;加强了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政府部门积极开展了农业法律法规的清理和修订工作,废除了与WTO规则不一致的规章和文件,修改了相关法律,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更加透明,并对进口动植物产品使用科学的检验检疫标准。具体措施有:
(1) 取消了进口许可、数量限制等非关税措施,逐步降低农产品关税。2004年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由入世前的21%降到15.8%,随后进一步降低到15.2%。
(2) 关税配额。对小麦、玉米、大米、豆油、菜籽油、棕榈油、食糖、棉花、羊毛和毛条10种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即每年确定一次上述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配额数量,配额内实行低关税,配额外实行高关税。
(3) 国营贸易。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有小麦、大米、玉米、棉花、豆油、食糖、棕榈油、菜籽油和化肥等农产品。对于这些产品,我国承诺在指定国营贸易企业进口的同时,也留出一部分的关税配额量给非国营贸易企业,它们享有的比例还会逐步提高。与之相关的法规主要有《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新《货物进口许可证管理办法》、新《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规定》、《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规定》、新《外贸法》等。
(4) 出口补贴。政府取消了所有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更多使用对贸易无扭曲作用或扭曲作用最小的国内支持政策。
(五) 进出口贸易方式及企业情况
2008年,农产品一般贸易出口31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占农产品出口77.3%;加工贸易出口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占农产品出口19.1%。
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1.85万家,比上年减少14.1%。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869家,比上年增加了15.7%,这部分企业的出口额合计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例超过50%。其中国有企业出口70.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1.1%,占农产品出口比重的17.6%;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7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占农产品出口比重的42.6%;私营企业出口14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农产品出口比重36%。民营企业成为全国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对农产品出口总体增长部分的贡献率近10个百分点,是第二大农产品出口主体。
(六) 主要省市进出口情况
2008年,山东、广东、辽宁、浙江、福建、江苏、北京、上海、吉林、河北10省市出口额均超过10亿美元,出口总额31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7.1%。
2008年,我农产品进口额排名前10位的省市依次为山东、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天津、福建、辽宁、河北,进口总额527.3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0.4%。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作用及意义
(一) 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以往农村发展通常以国内市场来定位,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内部市场格局的制约,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同时由于起点低,在发展中容易受到更大的挑战。通过在一部分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行业优先发展出口产业,不仅可以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同时也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加快和普及农业的产业化,通过产业化带动一批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区域内率先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
(二) 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加快农产品的出口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农业和农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竞争力较弱,通过扩大出口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从而巩固农业的发展基础,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在发展中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 可以加快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通过组织农产品出口,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能够更好地贯彻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问题,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通过引导基地生产,可以有效地推进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的生产,在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的质量。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开创一批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的出口,同时也可以促进以龙头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打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技术壁垒,大大促进了出口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 可以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大豆及油籽油料的进口依赖性进一步上升,而国内土地资源稀缺,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致使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2008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81.1亿美元。加强我国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可以缓解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局面,并逐步实现农产品贸易的基本平衡,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做出贡献。
(五) 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工业和服务业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巩固和提高农业发展水平,通过鼓励和发展特色农业出口,加快农业的产业化步伐,加快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有利于更好更快地落实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通过发展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可以实现对现有农产品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弱,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低
1、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在下降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中国水产品和园艺产品比较优势有所增强,但农产品出口的整体比较优势在下降,尤其是粮食作物、食糖、植物油、部分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弱化。受农业资源条件和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制约,我国农业小规模生产基本特征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与世界农产品出口国竞争力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以种植业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小麦、玉米、大米三种粮食生产成本增长了5.7倍,棉花和油料的生产成本分别增长了7.5倍和6倍。同时,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很缓慢,工业劳动生产率近10年来提高了6倍多,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提高1倍多,这使得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劳动力脱离农业转入非农领域,这又造成部分农业部门出现“去专业化”的现象。
2000-2006年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显示,目前我国小麦、棉花、大豆和油菜籽生产已明显缺乏比较优势,2006年比较优势度均小于-0.66;蔬菜和苹果生产有明显竞争优势,2000-2006年间比较优势度分别为0.83~0.92和0.57~0.72;生猪的比较优势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5下降到2006年的-0.01;玉米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000-2006年间比较优势度一直超过0.41;2000-2006年间稻谷的比较优势度为0.19~0.39,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受加工工艺、技术装备、生产管理水平的制约,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难以降低。同时为了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要加大农产品源头的质量控制,必然会增加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2、农产品出口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产品
我农产品出口量占国内农产品生产量的比重很小,如2008年蔬菜、水果的出口量只占国内生产量的1.3%、4.2%。200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市场出口总额的3.42%。入世以来,我深加工农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由2002年的41.2%提高到2008年的50%。但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含量低,且大部分为贴牌生产加工,自主品牌少。以茶叶为例,年出口近29万吨,创汇5.5亿美元,占全国茶产量的三分之一,解决了几千万茶农和相关人员就业。但我国出口的几乎全部是散装原料茶,自主品牌很少,出口平均价每公斤仅1.9美元左右,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效益不高。当前的国际竞争不再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已上升到价格、质量、服务与品牌的综合竞争。出口企业应实现以出口品牌为主,积极实践和探索品牌经营之路,以区域特色、名优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出口品牌战略。立足目前已认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加大品牌整合力度。
3、农产品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当前,一些企业由扩张期转为收缩期,企业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信贷需求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农产品出口企业也意识到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片面的收缩战线只能是失去市场,同时,他们又存在许多方面的信贷需求。2007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 6 . 1 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 . 5 4万亿元,仅占5.88%。全国有近半数的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一些成长性的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一些出口龙头企业为建立出口标准化基地,和农户签订了20年的合同,在基础设施、种子、科学施药等方面投入巨大,他们的流动资金非常紧张。政府的信贷放松政策落实到地方需要一段时间,如果龙头企业不慎倒下将影响一大批农户的生产生活。随着国际贸易风险加大,银行已开始收紧国际贸易融资,如大幅提高信用证融资的保证金比例,从20%提高到80%。许多银行特别是小的股份制银行仍将食品行业列为高风险行业,实施重点关注。虽然国家已调整宏观政策,松动银根,但许多银行对食品生产企业惜贷,甚至只抽不贷,造成资金链越来越紧,周转困难。另外,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很多企业为求发展,不得已采取个人集资或社会民间融资等非正常手段,造成企业融资高成本和高风险,影响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4、出口竞争加剧,企业利润严重缩水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需求减少,一些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出口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国外客户利用定价权优势,逼迫我出口企业降价,而我出口企业对国际市场判断不准,产品竞争力不强,组织程度不高,现金流紧张,只能被迫接受其降价要求,利润缩水。目前缺乏有力的行业协调和管理的政策,企业普遍担心农产品出口将出现价格战,出口无序加剧,造成出口的不稳定。低价竞销不仅带来质量安全的隐患,还可能导致国外采取反倾销措施。同时,不遵守《劳动合同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的企业经营成本相对较低,而守法守规的企业经营成本较高,这样在价格竞争中将出现前者对后者的“逆向淘汰”,不利于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二) 贸易保护主义和食品信任危机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逐步扩大,发达国家对我多种贸易限制将进一步升级。他们利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2006年,商务部调查显示,中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近三分之一。尤其是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已趋向制度化、法律化,极大增加了行业应对的难度。
我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大,对进口的限制措施强,给我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标准,使得我农产品出口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2006年1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对进口食品提出了新的安全标准要求。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针对进口食品、农产品限量标准的数量大大增加,涉及农产品种类由184个增加到264个。化学物的品种和残留限量标准分别比原规定高出2.8倍和5.6倍,对我农产品出口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008年,美FDA到我国实地抽查,13家水产品出口企业通过了美方的检查,美方本应解除全部受禁出口企业的自动扣留,但是美方实际仅解除了13家受检企业的禁令。2009年美国国会无视世贸规则,通过了727条款,继续禁止我禽肉对美出口。
除了技术壁垒,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令农产品出口雪上加霜。2008年,“饺子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相继发生,造成中国食品的信用危机。据海外报道,自从中国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后,泰国出口至日本的食品总值攀升30%。由于泰国食品企业产业集中度高,质量控制相对中国企业更加稳定,而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日本客户将订单转移到泰国和其他一些东盟国家,导致我对日出口继续下滑。
(三)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成为制约农产品出口的瓶颈
目前,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同我国农业的整体规模及面临的出口市场需求还具有相当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规模小、水平低、带动作用有限、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方面。如,在目前培育的6万多个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仅占6.5%,而500万元以下规模的则占到42%,其余大部分经营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处于起步阶段,带动作用有限。在产业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的跨区发展方面以及在农村市场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均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需从政策上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和美国、巴西等农产品出口强国相比,我国在出口企业的规模、出口的产业集中度、产业集群等方面和这些国家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成为制约我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当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已经使得竞争格局由过去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产业链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企业不仅要将目光瞄准出口,还应该盯着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必需提高行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待加强
农产品出口质量控制的基础在于生产源头,而生产源头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基地建设。近年来,尽管我国在种植和养殖业方面建立了不少的生产基地,对农民发展生产和致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总的来看,基地建设还面临着起点低、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的矛盾,特别是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投入不足,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科技创新能力差,订单农业的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政府部门优先支持部分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生产模式和新型的经营模式。只有通过上述模式的普及,才能解决出口的质量追溯问题并构建质量安全保障。
(五) 对外向型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的比重占农业GDP的30%~50%,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0%~20%,而我国2000-2006年平均为7.6%。尤其在对外向型农业的支持上,2005年,美国国家财政预算安排农产品海外市场开拓资金为6.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该国农产品出口额的1.05%。由于世贸组织禁止直接对农产品出口进行补贴,美国政府全部资助给农产品行业组织,由行业组织来实施市场开拓和应对贸易壁垒工作。美国大豆协会每年经费为1000万美元,在中国设立了两个办事处,每年举办各种活动,推销美国大豆。瑞士工业品和农产品出口不足我国的三分之一,但用于国际市场开拓的预算竟高达4400万瑞士法郎(约合2.2亿元人民币) 。韩国政府颁布的《农产品流通改革具体推进对策》中,规定用于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的资金达242亿韩元(约合1.76亿元人民币) 。
一些国家还为农产品出口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例如,美国是提供出口信贷最多的国家,金额达到120亿美元。加拿大的联邦出口发展银行也向国外进口商提供投标押金。印度政府在2002年出台的进出口政策中也规定银行为农业出口区的农产品加工者和出口商提供出口信贷,用于农民种植作物所需投入品的成本和农产品出口促销营销活动。美国通过进出口银行为农产品出口提供85%的贷款风险担保,商业银行承担另外15%;加拿大通过农业金融服务公司为农业企业提供数量为总额度85%的出口信贷,只收取3%的担保费。此外,美国进出口银行还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解决贸易中的资金不足、收汇风险等问题,同时还向客户提供海外市场信息、推荐经纪人、推荐投资项目、寻找海外买主等相关服务。在展览方面,法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较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法国政府每年拨款1.5亿法郎(约合2.3亿元人民币) 重点支持法国食品和农产品推广协会等3个协会开展农产品国际市场营销促销工作。仅举办巴黎农业展览会一项,法国农业部即提供700万法郎(约合1100万元人民币) 的资助。
相比之下,我农产品出口促进工作存在许多空白点。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出口退税等方面,对于出口行业组织的扶持、出口信贷、应对技术壁垒、对外宣传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来源:《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2009》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上一篇: 汇改重来 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
下一篇: 平湖企业“百般武艺”规避外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