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限制系统数据加载中...

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

发布日期:2010-07-09 05:53:31 点击:126

  本报讯 (记者董伟)全国范围内,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仅有2000个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更是稀缺,即便在最前端的上海,5000多名律师中只有约50名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报告。该报告引用上述数据指出,外贸人才短板正阻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对外投资风险巨大,在没有人才做保障的情况下更被放大至无限。有业内人士说,用“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形容也不为过。仅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不乏因“无人”“无知”所致。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日渐成风。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8500家境内投资主体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分布在174个国家(地区)。本轮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企业“抄底世界”之声更盛,海外并购也频频出现。此种情况势必催生对外贸人才的极大需求。然而,外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和这种需求相差甚远。

  该报告预计,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将达到79万多人,而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仅为13万人。即便不拘一格降人才,供需缺口仍然很大。

  有专家表示,未来三年,中国的外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供求欠缺七成到八成;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

  记者发现,目前,不少企业与中东、非洲的贸易不断增加,精通小语种的外贸人才日渐紧俏。与此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那些能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实务人才成为企业追求的“香饽饽”,例如,既精通国际贸易又通晓国际法律的贸易人才。

  “如果说,像单证员、报关员和报检员等岗位的人才缺乏是由于知识更新、岗位技能要求提高所致,采取通过企业在职培训、考取资格证书等方法有望使人才紧缺现象得到缓解,那么像商务谈判师、涉外律师等人才的匮乏却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方虹说。

  她还表示,一个优秀的外贸高级专才必须熟悉国情,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WTO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则,了解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国际经贸基本技能,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而非短时间可培养。

  何况,当下外贸人才的培养机制也大有问题。该研究报告称,外贸专业在高校中普遍属于二级学科,归属于经济学专业,规模颇受局限。以北京某大学为例,其商学院下设9个经管类专业,2009年该院经管类专业研究生毕业人数中,最多的是企业管理专业,毕业人数占总人数的24%;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人数仅为总人数的5%,仅为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1/5左右。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市场嗅觉灵敏,纷纷增设外经贸类专业。可是,其学生被认为没有本科学生基础扎实且后劲不足。

  方虹认为,中国外贸人才面临严重的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而要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外贸人才,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她建议,外贸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不能满足企业“走出去”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某些专业领域有特长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恰当的定位,在特定领域建设专业化的品牌,和相关企业探索校企人才合作模式,诸如为企业“走出去”培养“定制人才”,从战略角度为企业培养“走出去”的人才。

本文关键字:外贸知识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