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限制系统数据加载中...

当前外贸政策及其影响剖析

发布日期:2010-03-26 10:30:19 点击:105
1、努力减少顺差,要亲密关注形势变化,防止大起大落
我国贸易顺差大幅攀升,外汇储藏急剧增加,惹起国内外高度关注,以至有人以为减顺差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问题。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请求,要正确处置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必需把促进国际收支均衡作为坚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商务工作会议请求,中央提出2007年宏观调控中心任务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要从落实科学开展观和构建调和世界的高度,来认识减顺差的重要性,作为今年外贸开展的头号大事,认真抓好抓实。要清算和标准鼓舞出口的措施,坚决执行减顺差的各项调控政策。当前减顺差的主要措施有继续降低局部商品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同时,扩展进口,包括关键设备、技术进口,重要能源资源和原资料进口。从实践操作看,减顺差主要是放缓出口。
但从最近的调研和各地的反映来看,减顺差要避免外部需求削弱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冲击。我国出口增长不只有国际市场的需求,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国内产业寻求市场空间,提供就业时机的请求。假如片面控制出口增长,特别是用一些行政手腕限制企业运营,很可能形成一些突发性的市场流失和失业,并且企业在丢掉市场份额后要想再重新占领这块市场,难度是很大的。因而,中央上对人为限制出口范围反响较大,而对扩展进口认识比拟统一,但如何扩展进口,措施有限。
在减顺差措施出台过程中,要特别思索政策的滞后影响。2006年出台的降低退税措施,今年开端施行,钱不时升值的影响也要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显现,今年世界经济又面临放缓,外部市场需求有新的变化。酝酿政策措施必需避免外需回落和国内紧缩政策碰头,形成负面效应加剧。因而,必需深化研讨外贸顺差的开展趋向,能否包含虚高的可能,防止在失真信息下制定的措施使真正有利的出口遭到打击。
2、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着力点应是转型晋级
我国加工贸易顺差越来越遭到关注,有人以为是总体顺差的主要缘由,要到达减顺差的目的,重点就要从加工贸易动手。针对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实行商品分类管理,在产业和产品准入上树立目录管理,不时将新的产品归入了制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在以产品目录为根底的管理中,对东部和中西部施行差异待遇,引导东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
影响加工贸易的另一重要政策就是两税合一,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详细施行方法。我国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4%,外商投资政策必将影响到加工贸易。由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曾经十分宏大,直接从业人员约3500万人,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40%,其中东部地域占加工贸易的95%,东部地域对加工贸易政策反响较大。
对加工贸易转型晋级意见比拟统一,但在如何完成这一目的,对不同措施的见地仍有分歧,主要有:(1)加工贸易政策是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的状况下,实行的一种依托海关监管的自在贸易政策。随着我国开放水平的进步和出口退税欠税问题的处理,原本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应该越来越小。假如排挤加工贸易,那就是把本人扫除在国际贸易循环之外,就不可能完成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宏大利益。(2)要防止以减顺差作为政策目的与进步加工贸易的带动作用之间的利益抵触。加工贸易带来贸易顺差是必然的,顺差越大,阐明参与国际化的国内消费要素越多。假如片面追求加工贸易顺差减少,就是请求其运用更多的国外原资料,不利于开展国内配套产业,更不可能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3)尽量防止单纯就加工贸易自身停止政策调整,要与国内经济开展和变革整体环境相分离来改善贸易政策。当前加工贸易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比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内企业利润较低,企业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是我国工业开展程度和经济管理体制形成的,不是加工贸易独有的问题。(4)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要尽量采用市场经济方法和法律手腕,而不是运用行政手腕。要多从价钱和本钱角度找思绪,经过影响总体的市场环境变化,使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到达自我优化的效果。行政性手腕容易形成一刀切,难以作到有的放矢。
2007年国际收支不均衡情况仍会持续
2006年,我国持续较大顺差的国际收支不均衡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贸易顺差明显扩展和外汇储藏较快增长。中央对此高度注重,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国际收支均衡问题作了全面和深入的论述,指出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均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藏增长过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论述“必需坚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开展”等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六个必需”的新认识时,第四个“必需”就是“必需把促进国际收支均衡作为坚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提出要实在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神放在“四个着力”上,即:着力调整经济构造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维护,着力推进变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开展和处理民生问题。依照全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请求,要坚持以科学开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开展全局,努力完成速度、质量、效益相谐和,消费、投资、出口相谐和,人口、资源、环境相谐和,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开展。
中央强调,必需坚持从国情动身,多方采取措施,促进国际收支根本均衡,并做了详细部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置投资和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扩展国内消费需求,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二是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开展形式,进步对外贸易和应用外资质量和程度。三是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中央关于促进国际收支均衡的战略部署和详细政策,为完成国际收支根本均衡提供了有力保证。但是,也要看到,上述政策调整需求一定时间,政策施行效果显现也需求一定时间。所以,完成国际收支均衡的努力艰巨而漫长。
从以下要素看,持续较大顺差方式的国际收支不均衡情况2007年可能还会持续:
——贸易顺差仍将维持较大范围。虽然当前形势下,企业有经过出口高报、进口低报,将套利资金违规调入境内的行为。但是,外贸顺差较大,反映了我国经济开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国应用比拟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国内供应和需求失衡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近年来,投资增长较快,但国民储蓄增长更快,短期内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难以改动。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招致制造业消费才能疾速扩张,对进口产品构成一定的替代,在内需短期内难以疾速增加的状况下,只能经过扩展出口寻求出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多极化,也为我国出口扩张提供了可能。假定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15%,
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10%左右,则进出口顺差有望到达2000亿美圆。
——国际资本仍可能大量流入。经济全球化趋向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效劳业加快转移,跨国公司强化全球规划,跨国并购活动非常活泼。国外投资者继续看好我国经济开展前景,加上钱升值预期等要素,我国仍将吸收大量外资流入。入世过渡期完毕后,效劳业是我国将来对外开放的重点,由于许多外资以商业存在方式进入效劳业,物流、金融保险、通讯等现代效劳业多是资本和学问密集型,可能会带来较多的资本流入。此外,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兴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加之国内银行和企业需求加快变革、完善管理构造,国内企业仍可能大量到国外上市融资,也会增加资本流入。
——对外投资近期内难以到达较大金额。近年来,我们不时放宽限制,鼓舞契合条件的国内企业“走进来”,拓宽国内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渠道。但在现有市场环境下,以资源、能源产业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遭到地缘政治、贸易维护主义以及国内企业竞争力等多种要素的较大限制,而对外金融投资受钱升值预期、投资范围和种类有限等要素影响,短期内对外投资范围将较为有限,难以发挥均衡国际收支的重要作用。
——外部要素限制我国国际收支调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国际贸易和资本活动不均衡的重要组成局部。近年来,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石油输出国和不少亚洲国度则呈现大量贸易亏损,大量向美国等兴旺国度输出资本,构成国际商品和资金“双循环”的格局。这种情况很大水平上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结果,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动。另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活动性富余,在大量国际资金寻觅出路的状况下,我国仍是外资流入的热点。
出处:商务部网站
本文关键字:外贸政策
本文来源:http://damoziying.bokee.com/6149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