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藏人――西藏见闻之二
发布日期:2010-07-07 12:55:22 点击:73□ 本报记者 傅绍万
山东援建的日喀则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坐落在辖区内。 初到日喀则,我的高原反应是呼吸吃力,头发晕,腿发软,嘴唇发紫,走起路来软绵绵的。在宾馆里躺了一个多小时,就没有太大不适应的感觉了。有的人反应就重得多。第五批援藏干部进藏时,有8个人呕吐厉害,有的头痛欲裂。淄博市援建的昂仁县,海拔4300米,2名援藏干部初到工作岗位,就患上了肺气肿,只好回市里住院治疗。不少援藏干部说到,因为高原缺氧,在这里工作“睡没睡着不知道,吃没吃饱不知道,病了没病不知道,整天昏昏沉沉的”。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自我调侃:“我们这些人吃安眠药最多,称得上安眠药专家了。”到了冬天,天天风沙漫天,零下近30度的严寒,没有暖气。对援藏干部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以及远离亲人的孤独感有一些亲身体验,一种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窦玉明,任职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他说起3年的援藏工作,话语里充满了自豪。他们援藏期间,经受住了雪灾、地震、拉萨“3・14” 事件、 奥运圣火登珠峰等重大事件的考验,并实现了援藏工作的新突破。援藏三年间,山东开工项目248个,投资4.48亿元。争取资金3500 万元,推进安居工程,为每户农牧民补助3500元,使一万户农牧民住进了新居。此外,帮助农户搞蔬菜大棚、打水井、建幼儿园,援建工作的触角伸向了最基层,也使党和政府的影响走进了农牧民的心里。农牧民搬进新居的日子,敲锣打鼓,燃放花炮,给牛戴上红花,一路走一路高喊“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在与援藏干部的接触中,深深领悟了责任和奉献的丰富内涵。
总领队窦玉明援藏前任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 他的经历很有点与众不同。 不断读书拿学位,硕士、博士读完,又去美国读了一年 MBA 。因为一段时间负责外贸业务,先后走过40多个国家。 组织上选中他担任总领队,他深感是一种“荣誉和责任”,也使他的书本知识和人生历练经验有了实践的舞台。
援藏3 年,每一个日日夜夜,他的心都牵系着西藏。只要是关系稳定、关系农牧民利益的事,不管是那些影响世界的大事,还是孤寡老人治病、部队操场灯光不亮的小事,他都当大事去处理。去年 3 月,西藏雪灾,白朗县东喜乡丢失了1万多头牲畜,许多农牧民断粮断柴。他冒着漫天风雪,带领援藏干部赶往灾区。车子行驶在盘山路上,积雪一米多深,路旁是万丈深渊,跌下去就是车毁人亡,他没有任何犹豫。当他的身影出现在受灾群众中间时,他们拉着他的手,眼含热泪,一下子感到有了主心骨。在藏期间,所见所闻,西藏自治区、山东省领导和日喀则地区的主要负责人没有一个不赞扬他的,因为他忠诚地履行了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的责任,树立了山东干部的良好形象;地区的藏族干部、在藏干部、援藏干部和部队干部个个敬重他,因为他实诚,很好地融合了方方面面的关系;普通群众感激他,因为他是“好人”,心里装着农牧民。
责任和奉献,往往相伴随,他确定进藏工作,从美国回来才一年多一点,生活的落差是巨大的。他说,援藏3 年间, 57碟的中华历史看了三四遍,好莱坞百部获奖影片,也看了三遍以上。他看上去精神抖擞,实际上,高原缺氧造成的失眠给他很大折磨。但他是主帅,“要有个良好的精神面貌鼓舞士气”。援藏期间,父亲病重,他正在成都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等回到家,“也没赶上父亲最后一口气”。
6月23日,是援藏干部返乡的日子。22日吃完早饭,他安排完机关的事,就赶往日喀则市,协调力诺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土地价格问题。力诺项目投资 4.5 亿元,建成后将缓解日喀则地区电力紧张局面,成为一个大税源。项目征地1000亩,中间出了岔子,他放心不下。经过沟通,终于解开了疙瘩。他人要离开了,心还眷恋着这片洒下了心血和汗水的热土。
第五批援藏干部中,有位叫刘勇的年轻人,又成为第六批援藏队员,他要在西藏再呆上3年。他的选择,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奉献。第五批援藏,他任地区发改委副主任,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十二五”规划的制定。通过调研、论证,日喀则的宏伟蓝图让他兴奋不已。这里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是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是西藏的大粮仓。他和同事一起,提出了建设日喀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品牌的目标,以及文化特色、城市特色、旅游特色、农牧特色思路。他还设想,在城外建一条拦水坝,蓄起年楚河水,改善城市生态,成为新的旅游景点。思路正在展开,蓝图正在变为现实,壮志未酬,他要离开了,不甘心!还有,离开这里的老百姓,他依依不舍。他讲到两次“送光明行动”。他们到牧区为农牧民做白内障手术,患者从黑暗中走向光明后在院子里忘情狂奔的场面,让他终生难忘;他们到偏远的农牧民居住区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互换系统,从没见过电灯的农牧民感受到现代生活后那种感激,让他切身感受到工作和人生的价值。他有太多事要办,太多事可以办,太多事老百姓需要办,太多事还没办。日喀则地区的领导一次次向组织要求,把刘勇留下来。他下了最后的决心,“我要留下来!”委里竞争上岗,他又报了名,十多分钟的演讲让不少同事落了泪。他如愿以偿。
我面对这样一位一腔热血的年轻人,用力止住泪水。我想到他的母亲、妻子、女儿,她们的心情、感受、付出、忍耐和包容。的确,他再次援藏的想法,一直瞒着家人。6月3日公示,8 日才给母亲拨了电话,母亲流着泪水,一句话说不出来,把电话交给了姐姐。姐姐转达了母亲的心思:身体行吗,那里安全吧?照顾好媳妇和闺女吧。妻子那边,委领导请她吃饭,那是做工作。她早有预感,听了后平静地说,党组定了,我没意见。我很好,会照顾好这个家。
一人援藏,全家奉献。
第五批援藏干部,谁人没有一些感人的故事?白朗县委书记毛华铭,因为环境不适应,患了丹毒,直到躺下不能动了,才回去住了院。日喀则市委书记华玉松接到援藏通知,正值岳父病重,父亲正准备做手术,却毅然决然踏上了进藏的路。交通设计院的孙日双,孩子才出生8 天,就进藏了。农牧局孙学军,母亲去世没能赶回家,同事们一起买了纸张和点心,望着远方,一齐向这位普通的母亲双膝跪下。
他们的奉献为了什么,又换来了什么?是为了祖国大家庭,为了千千万万藏族同胞。见到送别会上不忍离别的哭声,感受着藏族干部群众那久久不放的紧紧的拥抱,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上一篇: 跨越陷阱的日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