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双丰收
发布日期:2010-07-26 10:10:31 点击:684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双丰收
2010-07-26 06:02:00 来源: 大众日报(济南)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本报记者 宋 | 梁旭日 本报通讯员 薛庆增
盘点“后危机时代”的第一个半年,青岛经济运行交出亮丽答卷: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 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6.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 ,外贸进出口增长30% ,实际到账外资增长 83% ……各项指标增长普遍高于或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尽的不利环境下,这样的成绩单可圈可点。
破解青岛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奥秘,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阎启俊总结: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以结构优化提升增长质量、在经济增长中推进结构优化,青岛夺取了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双丰收。
“制造青岛”转身“服务青岛”
财政收入增长大大提速,是青岛上半年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26.7% ,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4.2% ,提高2.1 个百分点,占GDP 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7.9%提高到 8.9%。
“亮点”背后,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而服务业“井喷”式的发展,无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数据为证:上半年,青岛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8.4% ,服务业项目投资与工业项目投资比率,由2009年的 1.4:1,一跃上升为 3.8 :1 。无论从个数、总投资还是平均投资,服务业项目均首次全面超过工业项目――“ 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青岛,一举开启了从“制造青岛”向“服务青岛”的华丽转身。
相较于规模庞大的制造业,服务业后来居上,体现出青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高度自觉和不懈努力:作为山东经济龙头的青岛,加快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既是全省对青岛的要求,也是检验青岛转方式、调结构成效的重要标志。为此,青岛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并全面实施“一个产业一个定向招商体系、一个集聚区一个招商部门、一个大项目一个招商团队”的高效招商模式,服务业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上半年,全市新签约服务业重大项目就有119 个,总投资超千亿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更高达14亿元,高出去年 1.4倍。
这种势头还在强劲加速:近日,青岛出台《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 2015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55%左右”。这意味着今后几年,青岛服务业所占比重每年将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服务业比重的迅猛提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优势产业的停滞不前。事实上,青岛上半年经济增长中,传统优势产业的全面优化也同样功不可没――
―如制造业方面,按照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传统产业抓重组改造升级,主导产业抓集群配套,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特色规模,全市 37 个工业行业产值“ 全线飘红”,一举跃上工业产值“月千亿”的新台阶,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分外坚实。
再如外经外贸,通过促进“三自三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效益)产品出口,外贸结构全面优化,竞争力大大加强。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增长 30% ,在国际经济形势尚未完全转暖的大环境下,殊为难得。
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随着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的CRH2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被移植到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生产的高速列车中,企业也因此驶入一片“蓝海”:今年仅动车组项目就拿下“京沪高铁”470亿元的订单。
在青岛迅猛的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影子处处可见。今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 30%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升至46.3% 。仅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等4个高端制造业项目,就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
雄厚的科技实力,一直是青岛的比较优势之一,在全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风生水起之时,身处核心区的青岛,强化创新驱动,更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当前,青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坚实有力:平台建设方面,全面深入推进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加快中科院青岛光电院等研发机构建设,筹建高新区国际科技合作园,
加快组建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方面,加快实施 1000项技术创新重点项目,重点在数字化家电等领域组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激光显示等领域组建市级联盟;成果转化方面,重点推进 LED 照明及显示等高新技术项目攻关,高速列车、数字家电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
上半年,青岛相继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青岛高新区被国家正式批准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可谓“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城市创新能级的急剧膨胀,除了固有科技实力的充分挖掘,“两个引进”的强力实施同样不可或缺。
两个引进,即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和科研大院所。由此,“一个科研点、一条创新链、一个产业面”效应的充分发挥,从根本上提升了青岛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在海西湾船舶基地,国内唯一从事电力推进系统研制的712 研究所的到来,使这里短期内将建成我国最大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试验基地,并随之生发出100亿以上的年生产规模。凭借以该项目为主的带动,青岛船舶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有望一举达到全球领先,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点。
重大项目助推岛城升级
如今走进青岛,诸多大型基础设施的全面铺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海底隧道、海湾大桥、环湾大道拓宽、地铁工程……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也属罕见。
不仅基础设施,产业项目、 民生项目也毫不逊色:胶州LED 产业基地、城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即墨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国医堂等四大医疗中心…… 动辄就是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规模。据统计,2010年青岛重点建设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到12亿元,较 2009年增长20% ;10亿元以上的项目 71 个,占项目总数的30% ,总投资达到2275 亿元,占全部项目总投资的78% 。
重大项目是城市当前发展的基本载体。转方式调结构的快与慢、成与败,最终取决于项目建设。从这个意义上,结合城市发展的各种新课题,统筹谋划好新的项目,就等于找到了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以董家口港区的开发为例,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吞吐能力的增加,而是将建设一个代表港口发展方向的第四代国际深水大港。港区规划的112个深水泊位,特别是在建的全国最大的3个 40 万吨级矿石码头和 2个 45 万吨级原油码头,将使青岛港形成世界第一的矿石通过能力、全国第一的原油吞吐能力。这将最终确立青岛港的国家枢纽港地位,由此带来的城市地位凸现显而易见。
重大项目的另一层载体功能,在于要实现率先发展转型发展,最终只有落实到项目上,才能见进度、见成效,从而体现推动发展的鲜明抓手作用。
今年春节上班后的第二天,平度即召开项目“落地”大会战誓师大会,排出项目推进线路图、时间表,并推出“红黄旗”制度。在电视直播中,考核第一和倒数第一的单位领导分别上台扛红旗和黄旗。由此,平度迅速掀起了招商引资热潮:今年开春以来,新签约重大项目日均3个,超过10 亿元的就有7个,仅一季度就超过去年全年总数!
平度是青岛全市的一个缩影:今年青岛确定的240个重点项目,目前开工在建的已达84% ,今后几年,青岛将每年滚动推进 200个以上重点项目。
“ 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早见成效,青岛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围着项目干,使项目成为青岛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的强力支撑。”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反复强调。的确,正是凭借项目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青岛获取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来源:大众日报)
(本文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上一篇: “文革”后期陈云对中国金融的几项重要决策
下一篇: 为升学可加分 未雨绸缪做义工(图)